5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李帆教授应邀来校开展学术交流,并为师生作了题为《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认同》的报告。
李帆教授对民族的定义进行了阐释,对民族认同观念的演变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民族与民族认同”“西方近代民族理论的引入”“‘中华民族’观念的提出与演变”“两种不同的民族认同意识及其论争”以及“中华民国的建立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等方面分析了民族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脉络以及以其为中心产生的诸多冲突与争论。
李帆教授认为,近代中国的民族认同过程非常复杂曲折,有一个渐入正途的历程,那就是“中华民族”概念的出现以及被认可,并最终成为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所有民族的共同族称的历程。李帆教授指出,梁启超提出并使用“中华民族”概念,实际上意味着他已走出“狭隘的民族复仇主义”,而向“大民族主义”的思想观念迈进。各种政治力量对于“中华民族”形成认同共识,基本是在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李帆教授最后强调,中华民族认同在历史关键时刻是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核心价值所在。
本次学术报告会由研究生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主办,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和商学院师生代表聆听了报告并与李帆教授进行了交流。
李帆,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中国史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委员,《史学史研究》副主编。德国海德堡大学、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代表性学术著作有《刘师培与中西学术》、《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清学史著述之研究》、《古今中西交汇处的近代学术》、《清代理学史(中卷)》、《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设》等,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中、英、日文论文百余篇。(历史文化学院 撰稿:王海鹏 审核:刘树华)